女人怀一次孕,大概要做多少次产检?有人统计了一下,大概是9-13次,这还是保守的数据,如果碰到有什么异常,可能还要多跑两次,但现实中,却有越来越多的孕妈,并不热衷于产检,甚至在产检上偷懒,背后的理由,也真的戳心窝。
01
越来越多孕妈不想产检,因为“花钱难买心安”
医生,宝宝没什么问题吧?一般情况下,问题是不大的,但是还要再观察。胎儿偏大一周是怎么回事?这个原因还需要观察,目前不排除发育异常的可能。
类似于这样的对话,孕妈是不是经常听到?宝宝是妈妈的心头肉,他在自己的肚子里,看不到摸不着,只能通过一张张数据来显示,正常还好,如果出一点问题,妈妈是希望得到确切的答复的,但是多数听到的却是模棱两可的答案。
这种无异于更大的煎熬,可能一个小小的异常就会被无限的放大,准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恐惧中度过,心惊胆战了十个月,宝宝是健康的,一颗心总算落到肚子里,这也让很多妈妈比较反感孕检,这等于花了钱,还买不到心安。
但其实,孕妈是有知情权的,医生也有告知风险的责任,在宝宝没有出生前,仪器设备都是存在误差的,很多时候没办法给出一个结论,医生这样说也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,所以很多孕妈就想,反正很多事不能确定,不如干脆不去检查了,安心在家待产也好。
每次产检都耗时耗力,感觉很累
产检对于很多孕妈来说,真的是检查两分钟,等待两小时的体力活,尤其是很多项目,必须亲力亲为,楼上楼下地来回跑,流程非常复杂,不是排一个队就一劳永逸,一个项目可能要排两三次。
比如一个B超项目,要先去医生那里排队开单子,然后再去交钱,又是一次排队,然后去B超室排队,拿出结果后,又要去医生那里排队,这还不算其他的项目,有的时候,一大早就去了,快中午才检查完,孕期不是要养胎吗,咋变成锻炼身体了?回家后,一两天才能歇过来,过几天又要来这么一回,整个孕期是十个月啊,想想就头大。
检查的项目很贵,不想花钱
一个孕妈妈怀孕七个半月,光是产检就花了快一万块了,虽然地域之间有差异,医院在产检的价格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,但是多数孕妈对产检的评价是,项目多,收费高,而且觉得没有必要,把这些钱花在养胎上,岂不是很好?
很多检查项目是重复的,妈妈很想偷懒
孕期检查,数据只是反映这个阶段的情况,并不能代表长期的,所以很多数据都必须实时更新,这就苦了妈妈们,比如抽血,有时候是一管血,有时候是好几大管血,妈妈们隔段时间就要去抽血,回来后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,而且头晕眼花,非常不舒服。
再比如尿常规,检查血压、体重等数据,妈妈们也是楼上楼下跑,每隔一段时间就来这么一次,每次检查的数据都是差不多的,很多时候觉得没必要,直接就懒得去了。
02
有三种孕妈,更容易在产检上偷懒
怀孕后,只在第一次去做了个产检,第二次去就是生宝宝了,这种孕妈虽然是少数,但也的确存在,很多时候,宝宝出了问题,才知道产检没有跟上,这种后悔事也并不少见。更多的孕妈,是在某个项目上偷懒,在某一段时间偷懒,刻意地减少产检的次数,对自己的身体特别有自信,总结起来大概有三类:
1、二胎妈妈
相对于第一胎的谨慎,次次去产检,怀上二胎后,明显就会懒惰许多,这种情况可能分两种,第一种,妈妈在怀大宝的时候,把所有的产检都体验了一遍,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,觉得完全可以孕育出健康的宝宝,所以就减少了产检的次数。
第二种,头胎检查都很正常,对产检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,觉得产检是花钱买心安,完全没有必要,只在几个重大检查上用心,比如大排畸,唐筛等,其他的项目能不去就不去了。
2、经济能力不好的孕妈
有些孕妈本身经历能力一般,所以怀孕后,就容易在产检上“省钱”,她每次检查的时候,先问医生,这个要多少钱?如果贵的话,可能就会犹豫,加上家里的老人念叨,说明年轻时候一次也没有产检过,孩子不是好好的?所以就更不会去了。
3、怕麻烦的孕妈
有种孕妈脾气比较急,凡事怕麻烦,所以去产检的时候,一次两次还行,再多了就会厌烦,怀孕怎么这么麻烦?正巧,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就是如此,每次都要拉上一个人陪着,不是老公就是闺蜜,碰巧我们都没空的时候,她就直接不去了,为此被医生说了好几次。
03
产检是检测某个时期内,胎宝宝和妈妈的身体和发育情况的综合数据,作为医生判断的依据,妈妈认为的“花钱难买心安”是有误区的,产检是十分有必要的,尤其是下面这几种情况,最好能够按时产检。
①大龄孕妈,大龄孕妇本身的怀孕风险就比适龄孕妈高很多,所以按时产检很有必要,有时候还要增加产检项目和次数。
②有过几次流产经历,如果孕妈本身有流产的经历,身体不是特别好,一旦怀孕后,就更要按时产检了,尤其是孕早期。
③重要的项目不能偷懒,一些重要的产检项目,比如唐筛、无创、羊穿、大排畸、小排畸等,都需要认真对待,可不要凭借自己的判断,而掉以轻心。
产检绝不是“花钱难买心安”,而是对顺利生下宝宝的一种保障,所以希望妈妈们都要足够重视,同时,家人也要给予孕妈一定的关照,产检时适当提醒,多多陪伴,一起度过平安的十个月。
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